欄目導航
最新新聞
-
暫時沒有數據
預制艙在電力行業的應用:變電站、儲能站配套案例及優勢分析
文章出處:本站 人氣:169 發表時間:2025-09-02 10:30:16
預制艙是一種集電氣設備、控制系統和輔助設施于一體的工廠預制標準化艙結構,具有模塊化、集成化和可移動性的特點。近年來,它廣泛應用于電力行業的變電站和儲能站建設,大大創新了傳統電力工程的“現場澆筑、分散安裝”方式,完成了“工廠預制、現場拼接”的高效建設。結合具體應用案例,詳細說明了電力行業預制艙的適應場景和關鍵優勢。
一、預制艙的關鍵特點:電力工程高效建設的基礎
由于其獨特的結構和功能設計,預制艙的實用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:
環境適應性強:艙體具有抗風、防雨、防塵、防腐等特點,可根據使用環境選擇隔熱層(適用于) - 30℃至極端溫度為50℃)、防爆結構(適用于易燃易爆場景)、防凝裝置(適用于高濕度環境),滿足不同地區電力工程的需要。
靈活可移動:機艙底部配有起重點和牽引裝置,可通過汽車和火車運輸,適用于臨時供電和緊急維修;同時,支持多艙組合拼接,可根據電力容量需求靈活擴展。
預制艙主要用于變電站 35kV 以下配網變電站,110kV-220kV 主網變電站二次設備室、開關柜室、SVG 無功補償室等,特別適用于城市電網升級、邊遠地區供電等場景。
城市配網預制艙式變電站
項目背景:某城市舊城區電網改造,需要新增一個 10kV 配網變電站,但用地緊張(可用面積僅為可用面積) 200㎡),并且要求施工周期短(不超過) 30 天),避免影響周圍居民的生活。
配備預制艙:選擇“33”艙組合方案-1 預制艙(內置開關柜) 10kV 高壓開關柜,測量裝置)、1 內置變壓器預制艙(內置變壓器預制艙) 500kVA干式變壓器、1 二次設備預制艙(內置監控、保護、通訊設備),單艙尺寸 3m×6m×3.5m。
實施效果:工廠只需完成艙體的生產和設備調試 15 天,現場吊裝拼接,電線連接只需要 5 天,總工期 20 與傳統變電站建設周期相比(60-90) 天)縮短 60% 上述;僅占地面積 180㎡,比傳統變電站節省更多 30% 土地使用;投入運行后,通過遠程監控系統實現無人值守,運維人員減少 50%。
項目背景:某山區風電項目配套設施 110kV 位于海拔的變電站 1500m 山區,交通不便,現場工作條件極端,傳統混凝土變電站建設困難。
預制艙設備:選擇“模塊化擴展”方案,關鍵設備(主變壓器,GIS 組合電器,繼電保護裝置)各自集成于一體 6 一個預制艙,艙體采用強化鋼結構(抗風等級) 12 級)、加厚隔熱層(適應性) - 25℃低溫),并配有光伏電源應急照明系統。
實施效果:預制艙通過山路運輸至現場后,10 天氣完成吊裝組合;艙體密封性能好,能有效抵御山區潮濕、寒冷、多風的環境。與傳統變電站相比,設備運行故障率降低 40%;由于后期風電擴容需求,只需增加新的風電擴容需求 2 升級可以通過個人預制艙來完成,擴展周期僅為 15 天。
隨著新能源儲能產業的發展,預制艙已成為電化學儲能、壓縮空氣儲能等系統的關鍵媒介,主要用于電池儲能、儲能變流(PCS)對儲能系統集成度低、安全防范困難等問題進行監控運維艙等處理。
大型電化學儲能預制艙項目
項目背景:某光伏電站配套設施: 100MW/200MW 電化學儲能站,需要實現“光伏”能源儲存“協同運行,要求能源儲存系統響應速度快,安全性能高。
配備預制艙:選擇“電池艙” PCS “一對一裝備,每個電池艙內置 2MWh 磷酸鐵鋰電池組,電池管理系統(BMS)、火災系統(煙霧報警) 氣體滅火),PCS 機艙內置儲能變流器和測控裝置;機艙采用防爆設計。機艙內設置溫度、濕度和氣體濃度實時監測傳感器,數據連接到后臺監控系統。
實施效果:200 只使用一個預制艙 45 與傳統儲能站建設周期相比,天完成現場布局(90) 天)縮短 50%;單獨密封電池艙,防止電池熱失控擴散,投入運行1 年沒有發生安全事故;電池狀態的準確管理是通過艙內監控系統實現的,儲能系統的充放電效率提高到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92% 。
項目背景:某工業區為降低峰谷電價差成本,建設 10MW/20MW 分布式儲能站,需要就近接入廠區配電網,并且不占用太多生產用地。
預制艙配備:選用“緊湊型集裝箱預制艙”,單艙集成 1MWh 電池組和PCS 系統,尺寸 2.4m×6m×2.6m,可直接放置在工廠空地上;艙體配置并網切換設備,可實現“峰谷套利”和“應急供電”的雙重功能。
實施效果:10 個預制艙 2 天完成吊裝、3 天完成并網,總建設周期僅 10 天;占地面積僅 150㎡,適合廠區有限空間;通過智能控制系統,每年為園區節省電費約 200 萬元,投資回收期縮短至 5 年。
(1)縮短施工周期,降低工程造價
預制艙將 70%-80% 工作量轉移到工廠完成,現場只需簡單的工序,如吊裝、拼接、接線等,施工周期比傳統模式縮短超過50%;同時,降低現場人工、材料運輸、現場平整等成本,降低綜合建設成本 15%-25%。
(2)提高設備的可靠性,降低操作和維護的難度
工廠預制環境可控,設備安裝精度高(偏差)≤2mm)、與傳統建筑模式相比,調整充分,運行后設備故障率降低 30%-40%;艙集成設計便于集中監控,支持遠程操作和維護,可實現無人值守,降低操作和維護成本 50%上下。
(3)節約土地資源,適應復雜情況
與傳統模式相比,預制艙變電站和儲能站的占地面積更大 20%-40%,特別適用于城市主城區、舊城區等土地短缺場景;同時,機艙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性,能夠滿足高海拔、寒冷、潮濕、寒冷、多風等復雜地區的電力建設需求。
(4)支持新能源發展的靈活拓展和適應
預制艙模塊化可根據電力負荷和儲能能力要求靈活調整艙體數量,擴展周期短(10-15) 天);與風電、光伏等新能源項目具有較強的兼容性,能夠實現高效配套,幫助消耗新能源。
標準化設計:需要遵循電力行業的標準(例如) DL/T 5457-2010《預制艙變電站技術指南》)確保了機艙尺寸、設備接口和通信協議的統一,便于以后的擴展和維護。
安全防范:儲能預制艙需要加強消防、防爆設計,電池艙和PCS 保持機艙安全距離(≥5m),防止安全事故蔓延;高寒地區應選用低溫性能好的設備,確保冬季正常運轉。
運輸與安裝:根據艙體重量(一般) 10-20t)選擇合適的起重設備,在運輸過程中進行固定和保護,防止機艙變形和設備損壞;現場安裝應校正平整度(偏差)≤3mm/m),確保系統性能穩定。
預制艙以“工廠預制、現場拼接”的方式,徹底改變了電力行業的傳統建設方式,在變電站、儲能站等場景中顯示出周期短、成本低、可靠性高、可擴展性強的顯著優勢。隨著電力行業向智能化、新能源化轉型,預制艙將進一步向“智能化”(集成化)轉型 AI 監控)、綠色化(選用環保材料)、微型化(緊湊型設計)的發展,已成為電力工程高效建設的關鍵設備,有助于構建新型電力系統。
- 上一篇: 預制艙施工流程詳解:吊裝安裝、調試步驟及注意事項?
- 下一篇: 暫時沒有數據
-
暫時沒有數據